在鲸鱼的歌声、电子音乐和巴尔的朗诵声中畅游地中海

法国国庆节前夕,作曲家米歇尔·雷多尔菲在滨海维勒弗朗什海滩举办了一场水下音乐会,内容包括电子音乐、鲸鱼歌声,以及让-马克·巴尔朗诵的诗歌。游泳爱好者们在水中体验了这场独特的音乐会,感受声音穿透身体的放松和诗意。雷多尔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沉浸在声音中,回归出生前的状态。让-马克·巴尔表示,水下音乐会是与大自然建立联系的机会,大海也因此变成了一座大教堂。

法国国庆节前夕,在南部蔚蓝海岸尼斯附近的小城滨海维勒弗朗什的一处海滩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作曲家米歇尔·雷多尔菲邀请游泳爱好者参加了他举办的一场长时间的水下音乐会,演出的内容包括电子音乐、鲸鱼歌声,以及电影《碧海蓝天》男主角、法国知名演员、导演让-马克·巴尔朗诵的诗歌。

七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位于法国东南部的这片海滩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都在享受日光浴、游泳、潜水、划船……突然,一个孩子从水里探出头来高呼:“有音乐!在水里!太棒了!”

在水面上,只能听到一些声音,主要是低音部分。但如果你把耳朵贴近水面,音乐就清晰可闻,而且游泳者离扬声器越近,就越被声音吸引。略带梦幻感的电子音乐,在大溪地录制的鲸鱼歌声,以及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鸣叫,米歇尔·雷多尔菲讲述这些哺乳动物的声音,有时是坐在水上的让·马克·巴尔朗诵埃里·德·卢卡或是让·科克托作品的声音。

如果说很多海浴者留在浅水区继续着他们的游戏和水战,在深水区也出现了开始玩滑板的游泳者。

在此地定居的一位56岁美国加州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说:“听到了海豚和鸟儿的歌声。它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身体也能感受到这一切,它是颤动的,充满诗意。”

这种集体的共鸣,正是法国生物声学家兼音响设计师米歇尔·雷多尔菲所追求的。他的Audionaute工作室与法国蔚蓝海岸的度假胜地维勒弗朗什共同制作这一节目,该市的海湾以自由潜水而闻名于世。

遐想的化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米歇尔·雷多尔菲就一直为公共场所打造声音环境,例如尼斯(东南部)和布雷斯特(西部)的有轨电车、波克罗勒岛(东南部)的卡米尼亚克基金会以及芒通(东南部)的科克托博物馆。

他解释说:“理念是让人们沉浸在声音之中,无论他们是在博物馆、海上还是在有轨电车上,而且要尽可能地轻柔”。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水下音乐会,多年来不断研发先进的扬声器、改良乐器。他的目标始终是让每个人都回到出生前的状态,漂浮在充满声音和温柔的海洋中。

58岁的图书管理员阿拉德(Jean-Christophe Allard)曾在尼斯的一个游泳池里听过一场雷多尔菲的水下音乐会,他表示:“在海里听,感觉更震撼。声音穿透颅骨,甚至不用耳朵去听。这是一种巨大的放松体验。”

1988年主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执导的现象级大片《碧海蓝天》(le Grand Bleu)而一举成名的让-马克·巴尔(Jean-Marc Barr),自十年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游泳池里首次与雷多尔菲合作以来,就为这种放松带来了一丝诗意。

作曲家说“他(巴尔)是遐想的化身,一位诗人,一个温柔的人,与水下环境融为一体”。

对曾是法国人最喜爱演员之一的巴尔来说,这些水下音乐会是一个“与大自然建立真正联系,理解大自然的神圣性(……)的机会。突然间,大海变成了一座大教堂。”

这也是他邀请人们体验他拍摄《碧海蓝天》时的另一种方式,当时他潜入海底时,必须学会在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才能自由下垂不携带任何给氧装置潜到30米或40米深的海水深处。这位已经64岁、两鬓斑白的不老男神说: “现在,我会做一些老年潜水运动,我会潜到水下10米深,但很快就能进入这种平静的状态。能拥有这份珍贵的体验是三生有幸”。

然而,并非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电子音乐。一位64岁的爱尔兰裔科威特女性在回答法新社时,就觉得这种体验虽然“很迷人”,但对她来说,“如果有古典音乐,比如巴赫、莫扎特或是肖邦的音乐,那就会更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