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位於法國東南部的這片海灘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在享受日光浴、游泳、潛水、划船……突然,一個孩子從水裡探出頭來高呼:「有音樂!在水裡!太棒啦!」
在水面上,只能聽到一些聲音,主要是低音部分。但如果你把耳朵貼近水面,音樂就清晰可聞,而且游泳者離揚聲器越近,就越被聲音吸引。略帶夢幻感的電子音樂,在大溪地錄製的鯨魚歌聲,以及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鳴叫,米歇爾·雷多爾菲講述這些哺乳動物的聲音,有時是坐在水上的尚-馬克·巴爾朗誦埃里·德·盧卡或是讓·科克托作品的聲音。
如果說很多海浴者留在淺水區繼續著他們的游戏和水戰,在深水區也出現了開始玩滑板的游泳者。
在此地定居的一位56歲美國加州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說:「聽到了海豚和鳥兒的歌聲。牠們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身體也能感受到這一切,它是顫動的,充滿詩意。」
這種集體的共鳴,正是法國生物聲學家兼音響設計師米歇爾·雷多爾菲所追求的。他的Audionaute工作室與法國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維勒弗朗什共同製作這一節目,該市的海灣以自由潛水而聞名於世。
遐想的化身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米歇爾·雷多爾菲就一直為公共場所打造聲音環境,例如尼斯(東南部)和布雷斯特(西部)的有軌電車、波克羅勒島(東南部)的卡米尼亚克基金會以及芒通(東南部)的科克托博物館。
他解釋說:「理念是讓人們沉浸在聲音之中,無論他們是在博物館、海上還是在有軌電車上,而且要盡可能地輕柔」。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水下音樂會,多年來不斷研發先進的揚聲器、改良樂器。他的目標始終是讓每個人都回到出生前的狀態,漂浮在充滿聲音和溫柔的海洋中。
58歲的圖書館管理員阿拉德(Jean-Christophe Allard)曾在尼斯的一個游泳池裡聽過一場雷多爾菲的水下音樂會,他表示:「在海裡聽,感覺更震撼。聲音穿透顱骨,甚至不用耳朵去聽。這是一種巨大的放鬆體驗。」
1988年主演呂克·貝松(Luc Besson)執導的現象級大片《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而一舉成名的尚-馬克·巴爾(Jean-Marc Barr),自十年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游泳池裡首次與雷多爾菲合作以來,就為這種放鬆帶來了一絲詩意。
作曲家說「他(巴爾)是遐想的化身,一位詩人,一個溫柔的人,與水下環境融為一體」。
對曾是法國人最喜愛演員之一的巴爾來說,這些水下音樂會是一個「與大自然建立真正聯繫,理解大自然的神聖性(……)的機會。突然間,大海變成了一座大教堂。」
這也是他邀請人們體驗他拍攝《碧海藍天》時的另一種方式,當時他潛入海底時,必須學會在找到內心深處的平靜,才能自由下垂不攜帶任何給氧裝置潛到30米或40米深的海水深處。這位已經64歲、兩鬢斑白的不老男神說:「現在,我會做一些老年潛水運動,我會潛到水下10米深,但很快就能進入這種平靜的狀態。能擁有這份珍貴的體驗是三生有幸」。
然而,並非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電子音樂。一位64歲的愛爾蘭裔科威特女性在回答法新社時,就覺得這種體驗雖然「很迷人」,但對她來說,「如果有古典音樂,比如巴赫、莫札特或是蕭邦的音樂,那就會更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