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安法五周年 台湾是否依旧撑香港?

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来,香港社会气氛转变,异议声音受到打压,引发移民潮。台湾曾推出专案援助港人,但近年台湾收紧移民政策,延长港澳人士申请定居年限,并考虑增设“国安观察期”,引发部分港人担忧。尽管如此,台湾仍是部分离港人士继续为香港发声的地方。

2020年6月30日晚上11时,香港国安法正式实施,香港当局大规模逮捕异议人士。至今五年间出现大批移民潮离开香港,台湾也不乏许多香港移民。当年台湾政府公布香港人道援助关怀行动专案支援香港,但如今台湾移民法规似乎让香港移民再起了「二次移民」的心。

2020年6月30日晚上11时,香港国安法正式实施。在这5年间,社会渐渐从激烈的街头运动走向沉默,香港当局大规模逮捕异议人士,已让民主运动襟声。如今,香港街头的抗议声、呐喊声已消失,市民将心思放回日常生活,努力适应时代的巨变。

不过,政府并未放松警惕,持续紧盯「软对抗」。对异议声音的打压仍在扩大,更波及餐厅、书店与其他小型商家。根据美联社报导,即使在今天的香港,那些曾与民主运动有关联的「黄店」正面临愈来愈严格的政府检查、匿名检举与各类监管审查,所受的钳制愈来愈紧。

也因为如此,根据英国广播电台报导,在2020年《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出现一轮移民潮,至今约有30万人移居海外。根据英国内政部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共批出约17.9万宗的BNO签证申请。

其中也有不少选择前来台湾移居的香港人,根据台湾移民署的统计,2020至2024年间,总共有42,925名港人来台居留,不过成功获批定居的总数则仅有7,869人。

台湾虽伸出援手但缓不济急

在2020年6月18日,台湾陆委会公布「香港人道援助关怀行动专案」,协助受政治逼害的港人留台生活。当年「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标语随处可见。不过,人道救援专案毕竟只是一个专案,不像别国可能有难民法的规定,台湾没有难民法、也没有政治庇护的规定。

政府曾公布,在实施这个专案一年多以后,大概有一两百人申请这个专案,但至于现在到底有多少人申请,或者是有多少人通过,数据却不明朗。

而2025年4月初,18位民进党立法委员提出《香港澳门关系条例》修正草案,主张提高港澳人士移居台湾的门槛。 要求透过依亲、投资、专业技术等类别移民台湾的港澳移民,申请定居的年限从一年延长到六年。并且同样要求他们比照适用外国人,包括中国移民的「归化政策」,放弃原来的港澳身分。

修正草案的关系文书解释说,修法是因应近年香港的社会剧变,并防堵中共透过港澳移民对台渗透。尤其是北京当局正以「洗人口」的方式,大量引进中国人到香港。

民进党立委王定宇表示,《港澳条例》修法只是多项「国安法案」的配套措施之一,以防止中共对台渗透。他担心会有中国人在拿到香港身分后,透过宽松的移民管道来台,增添国安风险。

对此,有居住在台湾的香港人对收紧港人移民政策表示失望,也有人质疑提案的可行性,认为取消「香港籍」不符合台港两地现行的法律。

目前这项修正草案在立法院遭到国民党和民众党联手阻拦,未能进入一读程序。有分析认为,提案的未来走向取决于执政党与在野党在立法院的政治博弈。但这难免引起香港移民的担心。

另外,赖清德总统3月时在国安高层会议后,宣布中国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出十七项防渗透和统战措施,其中也明确将为港澳人士增列「长期居留」选项。

陆委会随后跟进,称将为香港人设计长期居留签证,让他们只能来台工作、生活,但不享有入籍资格和投票权。另外,他们还考虑增设「国安观察期」,拉长居留、定居个案的审核时间。

根据英国广播电台报导,一家专为香港移民服务的台湾公司负责人表示,根据她的统计,自2019年中起,台湾已经先后八次针对香港移民,调整行政法规或从严审查居留、定居资格。更有不少经手的客户已经走上了「二次移民」。

台湾然仍是香港移民能继续为港发声的地方

不过即使如此,台湾还是成为离港移民能够继续为香港发声的地方。香港艺术家Kacey Wong接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他过去因为在香港参与过2014年的「雨伞运动」及2019年「反送中运动」,并在各大小游行抗争现场做富有批判及讽刺的行动艺术。受中共的报章针对,让他觉得在香港运作变得很危险。

Kacey在四年前透过台湾「就业金卡」计划申请移居到台湾,现在他居住在台中并且在台中建立了艺术工作室,把过去20多年的艺术作品全都搬了过来。同时,他也在台湾创作与策展许多有关人权与自由的展览,并与台湾议题连线。他感谢台湾让他能够继续创作,为不能发声的人继续发声。

针对台湾的移民政策,Kacey表示,虽然台湾没有欧美国家的难民政策,但仍是有很多其他渠道让有需要的人来到台湾,例如专案、就业金卡、投资移民等。

Kacey提到,四年前他决定来台湾而不去英国的原因,就是希望加入台湾这个战线一起对抗中共,透过艺术创作去产生「软实力」对抗,这往往比「硬实力」更便宜及更持久,建立每位公民的反共、反独裁、反威权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