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法新電)在人口稠密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貧困問題根深蒂固,數百萬人無家可歸,迫使一些人「和死人爭地」,在墓地尋找棲身之所,令不少公共墓園成了貧民窟。
36歲的萊莉亞一家四口居住的簡陋棚屋,就搭建在馬尼拉北部一個公墓內的兩座墳墓之上。這個占地54公頃的公墓是至少100萬菲律賓人的長眠之地,也是約6000名和萊莉亞一樣的貧民的居住地。
萊莉亞靠賣糖果、飲料和餅乾給掃墓者,每月賺取約3000比索(約66.20新元)。她和伴侶也負責打理30座墳墓;每年11月1日至2日的諸聖節和萬靈節期間,她會向前來掃墓的墓主家屬收取每座墳1700比索的費用,但這筆收入僅夠糊口,根本不足以讓他們搬離墓園。
萊莉亞2008年與家裡人發生糾紛後,從馬尼拉郊區的住家搬到墓園。她說:「現在基本生活用品價格高昂,改善生活條件非常困難。」
菲律賓一名前國會議員今年較早時估計,馬尼拉大都會有約300萬人缺乏適當住房。聯合國2023年的一份報告則預計,2024年菲律賓可能有多達2200萬人面臨住房困境。
為像萊莉亞這樣的墓園居民提供援助的Kapatiran-Kaunlaran基金會負責人埃利弗告訴法新社,墓園居民數量的增長趨勢令人擔憂。
他說,過去只有墓園看護人及他們的家屬住在墓園內,但現在他們的子女成家後,也繼續留在墓園生活。
大多數住在墓園的人稱,他們是獲得墓主家屬許可,才占用墓地搭建棚屋,條件是他們須充當守墓人,看顧和保持墓地清潔。
這些墓園居民利用現有的電線獲得電力,並從附近的井取水,每加侖支付三比索。
但這樣的生活絕非長久之計。馬尼拉北部公墓負責人丹尼爾說:「這是墓園,是為逝者而設的地方,不是為生者準備的,人們不應住在這裡。」
他透露,馬尼拉市政府正嘗試為這些墓園居民另覓永久住所,但他並未提供相關細節。
萊莉亞直言,如果有選擇,誰都不想住在墓園裡。她11歲的兒子因為這樣的特殊情況而在學校遭受霸凌,6歲的女兒則總是在簡陋住所的牆壁上畫著各種房屋圖案。
萊莉亞說:「每個人都夢想在墓園外擁有房子,但這很難,非常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