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向美國總統川普低頭了。

美國總統川普在亞洲訪問期間,成功說服東南亞多國簽署新的關稅和貿易架構協議,對這些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課徵平均19%的關稅(新加坡是10%,越南是20%),並且允許美國產品免關稅進入這些市場。越南承諾採購超過109億美元的美國航太和農產品,泰國則承諾每年進口超過26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能源和航太產品。此外,美國還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簽署了關於「關鍵礦產」的諒解備忘錄,馬來西亞承諾不禁止或限制稀土出口到美國。川普這項舉動,目的在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並增加美國的政治籌碼。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短短幾天的亞洲之行中,成功地讓東南亞國家簽署協議,同意美國對其出口商品徵收平均19%的關稅,並承諾購買美國產品,以及初步保證不會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稀土資源。東南亞國家向美國總統川普低頭了。

對川普來說,沒有什麼比達成有利的交易、獲得榮譽以及被奉為救世主更讓他心動的了。10月26日星期日早上在吉隆坡機場,美國總統川普意氣風發地走下總統專機,精神抖擻地開始了亞洲之行。

在吉隆坡機場的紅地毯上,現場的樂隊奏起馬來傳統音樂,他甚至隨著節奏跳了幾步舞,還臨時打破外交禮節,邀請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易卜拉欣一起坐上那輛被稱為“野獸”的總統專車。

表面上,這是一場充滿友好氣氛的訪問;但在熱鬧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場關於關稅、貿易和地緣政治的較量。

表面光鮮

川普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出席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盟-美國峰會。

在會議現場,川普高調主持了柬埔寨與泰國的“和解儀式”,並把那份協議命名為“吉隆坡和平協議”。他稱這是一項“邁向和平的偉大成就”,甚至宣稱“這是本世紀東南亞最重要的一步”。

不過,細看內容,這份所謂的“和平協議”其實只是兩國的一份聯合聲明。泰國要求柬埔寨撤出邊境的重型武器,清除地雷,打擊跨境詐騙,並遣返長期滯留在泰國的柬埔寨難民。

東盟方面決定派出觀察員監督執行,但泰國方面已經明確表示,在對方沒有實際行動前,不會重新開放邊境,也不會釋放18名柬埔寨戰俘。根據泰國外交部的一份聲明,泰國僅在“既定措施開始實施”的情況下 才會同意釋放18名柬埔寨戰俘。

泰國和柬埔寨兩國是否真的會落實,恐怕還要打個問號。這顯然讓“吉隆坡和平協議”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說,這份“和平協議”更像是一場外交秀——舞台光鮮,掌聲熱烈,但內容空洞。

貿易上的成果

然而,這並不是川普此行的唯一“成果”。川普取得的真正的成果是貿易。他成功說服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和越南在內的幾個國家,簽署新的關稅和貿易框架協議,正式確立了此前川普宣布的19%的關稅。除新加坡的出口關稅僅為10%以外,大多數東盟國家的出口商品都將被徵收平均19%的美國關稅,並必須允許美國產品免稅進入其市場。只有越南的關稅稍高,為20%。

川普在峰會上公開表示:“美國是東南亞百分之百的夥伴。”這話聽上去頗有安撫的意味,但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心里都很清楚,這份“夥伴關係”的代價並不便宜。

代價不小

越南是最典型的例子。

越南是對美貿易順差最大的東盟國家,在2017年至2024年間,越南憑藉中美貿易戰的機會,吸引了大量中國工廠搬遷到越南,對美出口大幅增加。短短七年時間,越南對美貿易順差幾乎翻倍,達到1230億美元。現在,美國開始對越南的產品徵收20%的關稅,這無疑將削弱越南的競爭力。

同樣受到波及的還有馬來西亞和泰國。兩國雖然長期依賴出口,但現在都不得不簽下對美不平等的貿易協議。美國的市場依然重要,但利潤空間正在被關稅一點點吞噬。

此次越南簽署的採購承諾涵蓋價值超過109億美元的美國航空航天和農產品。對美貿易順差排名第二的東盟國家--泰國則承諾每年進口價值超過26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能源和航空航天產品。

“關鍵礦產”諒解備忘錄

讓觀察人士感到意外的是,美國在吉隆坡分別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簽署了兩份內容涉及“關鍵礦產”的諒解備忘錄,而且,未來可能還會簽署更多的類似的協議。馬來西亞承諾“不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產或稀土”。美國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簽署的相關的“關鍵礦產”諒解備忘錄不僅涵蓋稀土的出口,還包括與稀土的提取、分離和回收相關的技術、設備和工藝。

馬來西亞的不會禁止或限制向美國出口稀土的承諾,在國際政治上具有相當微妙的意義。因為就在十月初,中國宣布對稀土出口進行新一輪限制——不僅限制原料出口,還包括相關技術與設備。

然而,根據路透社10月初的披露,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國庫控股公司(Khazanah Nasional)正在與一家中國公司洽談在馬來西亞建設一座稀土精煉廠。

也就是說,馬來西亞同時在與兩大強國打交道——一邊簽給美國保證,一邊與中國合作項目。

這種“左右平衡”的外交,在東南亞並不少見。畢竟,雖然包括金融市場的投資在內,美國是該地區最大的投資者,但中國才是東盟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誰也得罪不起。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都東南亞國家的這一系列舉動的目的非常明確: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讓生產鏈更多分佈在其他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應對。

今年四月,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145%的進口稅後,中國對印尼的出口激增了34%。這對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本地製造業來說,壓力驟增。便宜的中國產品湧入,可能削弱本地產業的競爭力。可以說,美國的關稅,不僅讓中國頭疼,也讓整個東南亞陷入被動。未來的幾年,東南亞將不得不在兩大強權之間,小心翼翼地外交。

面對這種外部壓力,東盟內部的團結呼聲越來越高。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10月23日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解釋說,東盟正考慮加快東盟經濟一體化,打造一個更有競爭力、更吸引投資的單一市場。他認為,美國加徵的關稅可能會成為東盟加速團結的動力。

在吉隆坡,川普也會見了巴西總統盧拉,川普宣稱,自8月初美國對大多數巴西商品加徵50%關稅以來關係疏遠的美國和巴西兩國能夠“很快”達成協議。

川普在吉隆坡取得的這些“階段性勝利”,無疑增強了他的政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