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產製販賣,是緬甸經濟裡頭難以根除的禍害。

緬甸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鴉片生產國,也是東南亞毒品製造和販賣的中心,像便宜的冰毒之類的毒品大量傾銷到這個區域。2021年緬甸政變引發的戰爭讓毒品生產和走私更加嚴重,販毒變成支撐緬甸動盪經濟的一大來源。聯合國報告顯示,2023年緬甸超越阿富汗,罌粟種植的收入非常驚人。緬甸也是冰毒的重要產地,東南亞查獲的數量創下新高。金三角地區的毒品交易規模大幅擴張,一些武裝團體靠著販毒來賺錢,資助他們的衝突行動。糧食短缺也讓鄉下地方的人跑去種鴉片,希望能補貼家用,再加上農業技術的提升,也讓毒品生產變得更容易。

緬甸目前成為全球最大的鴉片生產國,也是東南亞毒品生產和銷售的樞紐,並向該地區傾銷廉價冰毒等毒品。2021年緬甸政變引發的軍政府與反叛組織之間的戰爭更加助長該地區已有的毒品生產和販運,同時生產銷售毒品成為支撐緬甸這個政治動盪國家經濟的一部分。

緬甸是全球最大的鴉片生產國

自從在2021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讓該國陷入不穩定的暴力漩渦,因執政的軍政府正與數十個來自少數民族和親民主團體的武裝組織持續對抗,導致緬甸政局長期不穩、通貨膨脹、社會動盪,加上糧食短缺更是助長了毒品生產和販運的發展,特別是鴉片、海洛因和冰毒(甲基安非他命)。

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最新調查顯示,2023年緬甸重新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國,超越了此前在1991年位居首位的阿富汗,隨後塔利班政府對鴉片生產展開大規模打擊行動。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估計,緬甸罌粟種植產生的收入在2023年為5.89億美元至15.7億美元之間,相當於該國內生產總值的0.9%至2.4%。

同時該國也是主要由甲基安非他命組成的冰毒重要生產基地,在2024年,東南亞查獲的這種合成毒品達到創紀錄的221噸,其中絕大部分來自緬甸、泰國和寮國。

歷史悠久的金三角毒品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在去年5月發布的報告中就指出:「根據創紀錄繳獲的毒品數量和毒品價格的整體下跌現象顯示,來自金三角地區的冰毒生產和販運規模已大幅擴大」。

位於湄公河與魯阿克河交匯處的金三角山區,包括泰國西北部、寮國北部和緬甸,該地區與中國接壤,長期以來一直是毒品生產和販運的大本營,不同毒品由此湧入亞洲乃至更遠的地方。

聯合國機構稱,緬甸不僅是亞洲合成毒品生產的中心,而且也是歷史悠久的鴉片生產地區,而且2021年的政權更替更是助長了這種現象。

毒品貿易成為支撐戰爭經濟

分析指出某些緬甸的武裝團體曾得到外國勢力的支持,但這些資金並不一定足夠支撐戰鬥,而且一旦外國資金援助枯竭,如果已有鴉片買賣,那麼很自然地,販毒就會發展成為資助當地武裝衝突的重要經濟來源。

為了生存和繼續戰鬥,緬甸的反政府武裝需要資金,而販賣毒品是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市場,就是毒品貿易不僅使緬甸反對政權的民兵獲益,一些親軍政府團體也從中獲利。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東南亞代表皮埃爾-阿諾·舒維曾經強調,緬甸包括三兄弟聯盟在內的許多重要武裝組織都被懷疑不同程度參與販毒活動。

緬甸的這些團體即使不直接監督毒品貿易活動,也會從管理毒品走私路線、徵收毒品生產稅、收取貨物過境費等獲益,也由於緬甸缺乏強大的中央政府,不同組織控制著緬甸的整個地區,並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管理,其結果是使得在緬甸可以種植數千公頃的罌粟,也使得當地容易建立生產海洛因或甲基安非他命的實驗室。

生產毒品彌補糧食不足

尤其在緬甸,鴉片長期是當地經濟和農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連綿的戰爭導致糧食短缺,更是讓部分農村人口將種植和生產鴉片做為經濟創收,以彌補糧食生產的不足。

調查顯示緬甸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種植的稻米能夠吃3到6個月,他們需要靠其他收入來源生存,緬甸農民們就種罌粟,然後賣給某些民兵組織或普通販毒者,而且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提升,最近幾年來緬甸毒品生產活動銷售規模已達到新高,如在2023年,在緬甸一公頃罌粟田可產出20公斤鴉片,而幾年前產量僅為其一半。2023年緬甸的鴉片產量估計為1080噸。

緬甸政府目前要應對地緣政治、環境、糧食、軍事衝突等多重危機,缺少政治意願和緝毒措施也讓根深蒂固的緬甸毒品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