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認為,全球經濟秩序在今年出現重大轉變,世界正從由美國或中國等大國主導的單極走向多極,而亞細安處於新世界秩序裡的的中間位置。亞細安成員應重新思考自身在全球新格局中的定位,成為全球迫切需要的中間地帶,主動形塑新世界秩序。
劉鎮東星期五(10月31日)在新加坡出席第40屆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亞細安圓桌會議,發表主旨演講。本屆會議的主題是“關稅、緊張局勢與轉型時代的亞細安:生存或興盛”。
劉鎮東說,亞細安應自我定位三個“中間位置”(middle),即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中間一環、不選邊站的中立立場,以及培養強大的中產階級社會。
他舉例,在汽車零組件製造、半導體等產業鏈,亞細安雖不是最頂尖的,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幾年,我們可能仍無法像日本、韓國、美國和中國那樣創造頂尖技術,但我們可以保持在中等水平,並打造強大的亞細安供應鏈。”
亞細安的第二個“中間位置”是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是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樑,成為各國開展業務的平台。
“世界不是只有麥當勞和點心,還有壽司、椰漿飯……我們不必在麥當勞和點心之間做選擇。”
劉鎮東主張的第三個“中間位置”是在亞細安內部培養充滿活力的中產階級,讓本區域不僅有負責生產的工廠,也有強大的消費市場。
他說,亞細安7億人口中若有3億人成為更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本區域就不只是生產基地,“我們會成為主要的消費市場,這也符合歐洲、美國和中國的利益”。
他認為,亞細安還須改變思維,不再把彼此當作競爭對手。他以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為例,若新馬兩國都把它視為“更廉價的生產基地”,就會產生競爭心態。
“新加坡人可能會覺得失去租金收入和工作機會,因為企業都搬到租金更低的柔佛,聘請當地薪資更低的工人;但如果把這個特區看作是確保供應鏈穩定、在疫情或發生其他災難時可以保障糧食安全的互惠互利項目,就能讓新加坡人安心。”
不過,從私人企業的角度看,亞細安的許多目標只是紙上談兵。亞細安商業諮詢委員會主席納西爾在另一場討論會上直言,亞細安的許多計畫沒有真正惠及企業。例如亞細安對內部幾乎99%的商品實施零關稅,卻仍有很多非關稅壁壘,阻礙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與投資。
他認為亞細安須推動結構性改革,包括賦予亞細安秘書處更大的權力處理非關稅壁壘及其他問題。
納西爾是馬國前首相納吉的弟弟,是馬國第二大銀行聯昌集團前主席、私募基金Ikhlas Capital創辦人兼主席。
他說,亞細安輪值主席國擁有相對較大的權力,任期卻只有一年,令一些策略或措施面臨能否保持連貫的問題。
“亞細安輪值主席就像公司總裁,若公司換新總裁,就會有新作風。各國有自己較關注的課題,一年換一個主席,會產生政策是否連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