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認為:此舉雖然顯示了伊朗的報復,但從軍事角度來看,影響有限。目前伊朗飛彈的庫存已被削弱,以色列此前對伊朗的彈道飛彈儲備進行過精準打擊。伊朗雖聲稱仍有數千枚飛彈,但外界普遍認為它的實際庫存和精確打擊能力已大不如前。
面對美國直接捲入與以色列的衝突,伊朗有可能考慮擴大打擊範圍,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反擊:
一是攻擊美軍在中東的基地。美國在卡達、巴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擁有至少19個重要基地,部署超過4萬人。尤其是卡達的烏代德空軍基地,是美國中央司令部的指揮中樞。但直接攻擊這些設施,意味著與美國全面開戰,對伊朗而言是極高風險選擇。
二是採取不對稱報復,如支持恐怖攻擊。分析人士指出,伊朗可能借助其長期資助的代理人或地下網絡,在中東或全球發動針對美以目標的恐怖攻擊。這類攻擊更具靈活性,成本低、風險小,也更難追責。
三是封鎖荷姆茲海峽。這是伊朗手中最具威脅性的「終極選項」。荷姆茲海峽每天承載全球約20%的石油運輸,一旦封鎖,將對全球能源市場造成巨大衝擊。但此舉同樣可能損害伊朗本身的出口命脈,尤其會激怒其最大石油買家中國。目前伊朗議會已經一致同意,「應該關閉荷姆茲海峽」。但是否關閉還須由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做出最終決定。
總的來說,伊朗的戰略處於兩難之中。一方面,它需要展示反擊力,以鞏固國內與地區的威望;另一方面,它又無法承受與美國的全面戰爭後果。在傳統軍事手段受限、代理武裝力量受挫的情況下,伊朗很可能尋求打「持久戰」:透過零星襲擊、心理戰與能源槓桿,來逐步迫使對方妥協。中東局勢,正在向不確定與危險的新階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