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顯然是低估了對手習近平,華府得拿出全新的外交手腕才行。

法國世界報的評論員指出,川普和習近平的會面,凸顯了美中實力消長的變化,中國在全球競爭中逐漸佔上風。這次會面雖然暫緩了美中關係的惡化,但實際上反映出美中之間既相互依存又充滿競爭的複雜關係。川普低估了中國的實力和策略,他的貿易壁壘和科技封鎖並沒有成功,中國展現出經濟的韌性與戰略上的耐心。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反制,更迫使川普政府讓步。川普對中國的「單打獨鬥」策略需要調整,美國必須重建與盟友間的互信與合作。

法國世界報評論員弗拉雄週五回顧川普與習近平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的會晤。相關的文章認為,這場短暫的會晤展示了中美力量對比的微妙變化:北京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正在悄然佔據上風。美國總統顯然低估了他的中國對手,而這種誤判或將迫使川普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

中美關係既對抗,又相互依存

弗拉雄表示,此次短暫的會晤表面上為中美關係的惡化按下了“暫停鍵”,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此次會晤凸顯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關係的獨特性:這是一種既相互依存又充滿競爭與對抗的複雜較量。中美關係既對抗,又相互依存。兩國爭奪“領導地位”的鬥爭受限於深層的經濟互依。2024年兩國貿易額高達6000億美元,說明“脫鉤”屬於幻想。冷戰時期,美蘇年貿易額為20億美元,如今中美每天的貿易額就達到了20億美元,

這場會面是2019年以來川普與習近平兩位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川普依舊以誇張的語言形容會晤“非同凡響”,並說如果滿分是10分,他給自己打“12分”;而法國世界報表示,是習近平在談判中取得了實質性成果:他不只穩住了貿易關係,還重新定義了中美互動的框架。雙方約定未來一年暫停新的關稅與出口管制,中國恢復進口美國產大豆,美國則象徵性下調中國商品的關稅至45%,並同意就高科技出口管制問題展開討論。對川普來說,這似乎是一場外交“成功”;但在更冷靜的觀察者看來,北京正在悄然佔據上風。

低估了中國的實力與策略

弗拉雄指出,川普以貿易壁壘和科技封鎖為主要手段,試圖迫使中國讓步。然而,北京並沒有屈服,而是以戰略耐心和精準反制化解壓力。

中國展現出強大的經濟韌性與適應能力。面對美國關稅,中國積極拓展與東盟、拉美、非洲的貿易網路,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而在科技領域,即便受限於美國晶片的出口管制,中國仍持續推動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

弗拉雄寫道,自今年四月川普在全球掀起關稅風暴以來,中國是唯一拒絕與華盛頓重新談判的國家。北京時而緩和,時而以牙還牙的反擊。雙方戰場的核心有二:一是人工智慧(AI)時代的關鍵——先進的微處理器;其二,是高科技產業賴以生存的稀土資源。美國在前者上佔據優勢,而中國則幾乎壟斷了後者——掌握全球約六成產量,更擁有九成的稀土精煉能力。

川普延續前任喬·拜登的政策,繼續對AI晶片實施出口管制。由於這些晶片具有軍民兩用性質,被視為未來實力的關鍵,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口時必須遵守嚴格審查。今年九月,川普甚至威脅要擴大“禁售名單”,禁止更多中國企業購買美製晶片。對此,習近平迅速反擊——宣布對中國稀土出口實施近乎全面的限制,禁止向任何國家銷售。同時,中國也暫停了對美國大豆的採購。

川普或許以為自己握有優勢,認為中國對美出口遠超進口。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美國對中國稀土高度依賴,作為掌握全球六成稀土開採量和九成稀土精煉能力的國家,中國只需暗示限制稀土出口,便足以讓川普政府的強硬威脅化為妥協。

弗拉雄認為,目前,雙方並無明顯勝負,但無可否認的是:川普顯然低估了中國的實力與策略。這一挫敗感可能迫使他調整路線。

川普“單打獨鬥”

迄今為止,川普在對華戰略上始終傾向“單打獨鬥”,既未尋求與歐洲及亞洲盟友協作,反而頻頻以關稅威脅、貿易勒索等手段施壓盟國。如今,面對一個更為強勢、更具戰略耐心的中國,美國若想真正應對挑戰,就必須重新建立與盟友的互信與合作——這意味著,華盛頓需要的不只是一輪新談判,而是一種全新的外交姿態。

和習近平的“靜水深流”相比,川普的策略則顯得急躁而孤立。川普既未整合歐洲或亞洲盟友形成統一陣線,反而在對華施壓的同時,也用關稅來威脅傳統夥伴。這種“孤膽戰術”在短期內或能製造聲勢,但從長期來看,卻削弱了美國的外交資源與信任的基礎。

弗拉雄還指出,中美關係的暫時的緩和讓金融市場與國際社會鬆了一口氣,但潛在矛盾並沒有消失。台海局勢、網路安全等議題都是潛藏風險的地方。在這些問題上,雙方既無制度化對話機制,也無共同的安全共識。北京以務實手段穩住局勢,華盛頓則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競爭中保持戰略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