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承諾承認巴勒斯坦。

法國預計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目標是推動中東和平的「兩國方案」。這個動作一方面是回應阿巴斯先前對哈瑪斯暴行的譴責,以及他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改革的承諾,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加薩人道危機、以哈停火談判破局,以及以色列想併吞佔領區等一堆因素影響。法國希望聯合其他國家向以色列施壓,允許人道援助進入加薩。以色列譴責這是「對恐怖主義的獎勵」,巴勒斯坦方面則表示歡迎。沙烏地阿拉伯也稱這是「歷史性的決定」,呼籲其他國家跟進。法國表示,承認巴勒斯坦不再設任何附加條件,相信這個舉動能向以色列施加壓力,重新啟動外交動力。

法國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是週五《世界報》頭版聚焦的一大主題,持續的加薩人道災難與外交僵局促使馬克宏總統最終作出決定。法國希望帶動更多國家承認巴勒斯坦,推動「兩國方案」解決中東問題。

署名克萊兒·加蒂努瓦的撰文寫道,週四當法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將馬克宏總統的信遞交給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時,這位89歲領導人沒有表現出對法國終有所行動的欣慰。馬克宏在信中承諾:法國將在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並寫道:「法國希望以此為中東和平作出決定性貢獻」。作者介紹說,這一極富象徵性和政治表態是對阿巴斯6月10日給馬克宏和沙烏地王儲本·薩勒曼信函的回應,阿巴斯在信中譴責哈瑪斯2023年10月7日突襲以色列犯下的屠殺,主張解除哈瑪斯武裝,並承諾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進行改革。

馬克宏說正是「基於這些承諾」法國做出承認的決定。而事實上,促使愛麗舍宮打破長期猶豫的還有其它一系列現實:首先,是以軍在加薩地帶犯下的種種暴行,導致今天的飢荒肆虐。法國難以眼見其悲劇繼續而無動於衷。法國外交部23日就明確表示:加薩的「飢荒風險」是以色列封鎖造成的「結果」。其次是以哈停火談判的屢屢失敗,美國特使維特科夫週四從多哈空手而歸再次顯示談判破裂,也強化了巴黎在其他外交路徑上推動和平的決心。加之以色列當局日益公開表達徹底「抹除」巴勒斯坦的意願。週三以色列議會通過一項雖非約束性動議,要求吞併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並將「建立巴勒斯坦國」的選項從任何未來議程中刪除。

走出毀滅性邏輯

愛麗舍宮中東事務顧問週四表示,總統已作出決定,法國不再為避免激怒以色列或違背美國立場而延遲表態。外長巴羅下週一將在由法國與沙烏地共同主辦的「推進兩國方案」國際會議上正式宣布總統的承諾。法國希望藉此會議聯合其他國家施壓,迫使以色列儘快允許人道援助進入加薩。外交部強調,承認巴勒斯坦國是「走出毀滅性邏輯」的關鍵一步。

不出意外以色列對法國的決定極為憤怒。總理納坦雅胡譴責這是對「恐怖主義的獎勵」,是對以色列「生存的威脅」,為「消滅以色列國」鋪路。他表示:「讓我們說清楚:巴勒斯坦人不是想建立一個與以色列並存的國家,而是要用他們的國家取代以色列。」相對地,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副主席侯賽因·謝赫則稱這是法國對「國際法的堅守」,對「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和獨立建國權利的支持」。哈瑪斯方面也稱此為「積極的一步」。

法國外交官指出,這個決定是總統一種「立場澄清」,因為自4月9日馬克宏在從埃及回國的總統專機上表達將「在未來數月承認巴勒斯坦」以來,外界對法國的意圖一直存在疑慮。當時,馬克宏回憶自己親訪被以軍空襲重傷的加薩婦女與兒童,極受震撼。隨行出訪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戰略歐洲」部落格主編瑞姆·蒙塔茲評論說,「很少看到他如此動容……那或許是馬克宏第一次真正觸碰到了加薩人的創傷。」

「道義責任」

目前全球有148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而馬克宏想要的不仅是让法国成为第149个,同時也希望,以此行動換取更多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願同以色列推動關係正常化。文章回顧了原定在6月18日舉辦的聯合國「雙重承認」會議,因加薩屠殺引發阿拉伯世界極大憤怒而落空。法國期望藉此會議推動承認巴勒斯坦國也因盟友普遍態度謹慎而受阻。尤其在以色列6月12日對伊朗發動空襲後,會議被無限期推遲。此後,馬克宏和外長巴羅都不斷重申將「堅定」地承認巴勒斯坦,稱這是一種「道義責任」。直到現在,馬克宏邁出這關鍵一步,是希望仍有機會激活外交動力,挽救「兩國解決方案」。沙烏地阿拉伯週五稱這是「歷史性決定」,呼籲其他國家採取「類似的積極行動」。法國外交部也明確表示:現在不再為承認巴勒斯坦設置任何附加條件。即使到9月,法國成為唯一做出承認的國家,巴黎也相信這將足以向以色列施加壓力。

文章提到,西班牙、愛爾蘭和挪威已在去年5月承認巴勒斯坦,但這些舉措並未真正推動局勢。一位外交官表示,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法國的承認,可能是局勢扭轉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