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到台北,2025「白晝之夜」要慶祝十週年啦!法國文化專員莫耿表示:「現在『白晝之夜』已經完全變成台北文化的一部分囉!」

2025年台北白晝之夜就要邁入十周年啦!這次的主題是「History讓歷史說聲海」,11月1號會在圓山花博舉辦一系列活動,還有法國時裝舞會之類的。法國在台協會文化專員莫耿介紹了白晝之夜在台北的發展歷程,特別強調這不是單純的移植,而是跟台灣一起創造的,要守護開放的精神,讓台北照著自己的步調重新打造。台北白晝之夜現在已經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力推的大型文化活動了,也是法國和台灣透過藝術自由創作、展現共同價值的重要舞台。跟巴黎白晝之夜不一樣的是,台北的版本更注重水平性、集體性和滲透性,強調城市本身和戶外空間的重要性,還會運用新科技來改造城市喔!

台北白晝之夜(Nuit Blanche)自2016年舉辦以來在2025年邁入第十年,今年扣合台北白晝之夜10週年的主題「History讓歷史說聲海」。除了代表作品六小時的法國時裝舞會外,將在11月1日於圓山花博舉辦一系列活動。法國在台協會文化專員莫耿受訪訴說在台重現白晝之夜的歷程。

台北白晝之夜(Nuit Blanche)自2016年舉辦以來在2025年邁入第十年,今年扣合台北白晝之夜10週年的主題「History讓歷史說聲海」,將在11月1日於圓山花博舉行。法國企劃團隊以布料(Fabrics)的概念,牽動紡織及布料作為服飾潮流的基礎,在文化、歷史與身分之間的交融所創造出來的時代認同中,回望屬於台北這座城市的文化DNA。在這場舞會賽事裡,將台灣與法國兩塊不同的土地、記憶編織聯繫在一起。

法國以典雅高級訂製服來代表,用刺繡、蕾絲與剪裁書寫優雅,對應台灣乘載著島嶼的歷史記憶,從原住民織紋、客家花布,到領先全球的創新紡織技術。

另外,這次台北白晝之夜的代表作品將由法國編舞家、時裝舞(Voguing)先驅辣珊卓(Lassein誒ra Lanvin)呈現。作為巴黎夜生活的代表人物,辣珊卓經常在艾菲爾鐵塔旁的夏約宮國家劇院主持舞會,將這項另類文化推向國際舞台。

這次在台北,她將帶來六小時的法國時裝舞會,配合邀請台灣舞者同台演出。這場演出也會是她10月參與首屆「福爾摩沙藝術駐村─台北白晝之夜駐村計畫」的創作成果。

這場舞會既是一場盛大慶典,也是極具象徵意義的時刻,它將彰顯法國與台灣的多樣性、多重身分認同,以及少數族群的代表性。透過此企劃,辣珊卓成為巴黎與台北之間的藝術文化橋樑,頌揚兩座首都所共享的自由、創造力與包容精神。

從巴黎到台北,白晝之夜台北版融合城市DNA

這個緣起自巴黎的文化活動,開始自2002年10月,並在每年10月第一個週六晚間到凌晨舉行。台北則在2016年首次舉辦白晝之夜,當年參與人數僅有20萬人,如今卻是台北每年三大藝術盛事之一。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誒io France International)訪問到法國在台協會文化專員,近幾年白晝之夜的幕後推手,莫耿(Morgan Fraisse-Laszlo)。被問到將巴黎白晝之夜帶來台北遇到最大的困難時,莫耿認為,最大的挑戰從來不在於形式上,反而在於最深層意義上的轉譯。不僅是將活動從一座城市移植到另一座城市,更是轉譯一種思考模式,像是如何理解藝術、社會整體、市民與城市本身之間的關係。

白晝之夜活動誕生於巴黎,源自一個極具法式與歐洲特色的理念,透過藝術重新奪回公共空間,將其交還市民,讓創意自由地在夜幕下綻放。當法國在台協會與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決定打造台灣版時,核心挑戰在於,既要守護開放精神,又需讓台北依循自身節奏、夜文化、都市定義與社會規範進行再創造。

莫耿強調,從這個角度來看,挑戰不在於從法國「帶」來什麼,而在於與台灣共同創造什麼。這是一種嶄新的合作模式,文化外交不再意味著輸出理念,而是滋養共同理念的沃土。如今,台北白晝之夜已找到其獨特的聲音。今年適逢第十屆盛典,台灣策展人黃彥穎再度邀請凱蒂.哈特(Kitty Hartl)策劃法國參展項目。身為兩屆巴黎白晝之夜策展人,此次合作完美印證台北版絕非巴黎的複製品。而是一場巴黎與台北的對話,兩座深信藝術能直抵人心的城市,正展開對話。

而這樣的藝術對話,肯定少不了背後繁冗的行政作業支撐。莫耿告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在與台北市政府合作上,幸運的是台北這座城市對白晝之夜計畫的深度接納,並且不把其視為一個外來企劃,而是將其視為自身公民與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如今,白晝之夜已成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推動的最大型文化活動之一。

多年來,這份合作已升華為建立在互信與長遠視野上的夥伴關係。雙方團隊從文化局到法國在台文化協會都深信文化是最具影響力的外交語言之一。在法台兩地難以透過傳統政治管道合作的背景下,「白晝之夜」成為透過藝術自由共創的空間,更是一個彰顯共同價值的舞台。兩國在此慶祝言論自由、創作自由等核心價值,以及對民主的共同熱忱。

莫耿更指出,每年見證這場對話如何自然演進,總令人驚嘆。如今白晝之夜的活動已完全融入台北的文化基因。這是一段共治與共創的成功典範,台北不僅完整接納、轉化並重塑了法國理念,更使其輻射出獨特影響力遍及亞洲。以辣珊卓的法國時裝舞會為例,同時也是本屆週年紀念版法國代表性企劃之一,就已有民眾主動聯繫索取資訊,表示將專程從韓國與日本前來參與。

莫耿最後提到,巴黎開創了白晝之夜的概念,但台北卻以獨特方式重新詮釋其內涵。巴黎白晝之夜誕生於歷史、記憶與機構交織的城市,這些機構正是活動的旗艦場域。然而,台北的背景截然不同,在這裡,城市本身及其戶外空間才是白晝之夜的遊樂場。街區與場域更為年輕,能量更為流動,數位創意往往在扮演核心角色。藝術家們並非透過裝置藝術佔據非常規場域,而是運用新科技、聲音、裝置與表演來重塑城市。

被問到巴黎白晝之夜與台北版本的最大差異,莫耿認為,在巴黎最初宗旨在於開放文化機構、博物館與古蹟,邀請觀眾以非常規方式體驗。但台北白晝之夜則致力拓展文化概念本身,延伸至街頭、公園與夜色之中。

台北白晝之夜或許能體現此概念的未來可能。它更具水平性、集體性與滲透性,呼應著年輕世代的節奏,他們「透過參與而非沉思」來體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