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民幣計價的債務取代以美元計價的債務。《回聲報》報導寫道,這是非洲兩個國家——衣索比亞和肯亞最近做出的選擇,而其他國家也在考慮效法。儘管這尚未形成非洲某些經濟體“去美元化”的廣泛趨勢,但中國似乎正在利用新興國家的債務危機,逐步鞏固其貨幣的國際化地位。
上月初,肯亞最終完成了將三筆此前以美元計價的中國貸款轉換為人民幣計價,總額估計達 35 億美元。這筆資金用於建設連接蒙巴薩港和內陸裂谷省納瓦沙附近車站的現代化鐵路線。
至於衣索比亞,已開始與中國政府談判,以期將其對中國的 53.8 億美元債務中的至少一部分轉換為人民幣計價的貸款。尚比亞財政部長西圖姆貝科·穆索科特瓦內(Situmbeko Musokotwane)在 10 月中旬於華盛頓表示,該國也欠中國數十億美元債務,正在密切關注肯亞達成的協議。不止非洲國家,斯里蘭卡也對這樣的機會表示感興趣。
降低成本
報導認為,整體而言,這些面臨預算困難和公共債務問題的國家將能夠節省債務償付的成本。中國提供的人民幣貸款優惠利率約為 3%,而美元貸款的利率則略高於 7%。據肯亞財政部長約翰·姆巴迪(John Mbadi)稱,肯亞每年可節省約 2.15 億美元。
這些債務轉換在減輕相關非洲國家公共財政壓力的同時,也加強了中國貨幣在非洲主權債務中的地位。北京將其視為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機遇。
報導引述全球主權諮詢公司(Global Sovereign Advisory)首席經濟學家朱利安·馬西利(Julien Marcilly)表示:“非洲並非唯一受到影響的地區。這是一個更普遍的趨勢,投資者和各國政府都在質疑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例如,嚴重依賴美元的巴拿馬和哥倫比亞最近就以瑞士法郎借款。”
川普政府的新政策導致美元自今年年初以來貶值約 10%,助長了這一趨勢。此外,美國利率在四年內大幅攀升,目前徘徊在 4.15% 左右,而 2021 年初僅為 1%。顯而易見,在人們對美元信心減弱、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日益增加之際,以美元借款的成本更高了。
活躍度降低的中國
報導注意到,如今中國在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貸款方面不像以前那樣活躍。根據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上個月發表的麗貝卡·雷(Rebecca Ray)的一項研究,開發中國家每年向中國淨支付 39 億美元。顯然,這些國家現在償還給中國的債務,已多於他們收到的新貸款。
儘管如此,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雙邊債權國,在為“全球南方”基礎設施融資方面歷來發揮著關鍵作用。2008 年至 2024 年間,通過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中國承諾的資金超過 4,720 億美元。
報導續引馬西利解釋說:“中國發放的許多美元信貸在當前債務危機背景下集中到期。中國即使沒有根本需求,在某些情況下也願意重新談判這些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提供的貸款,條件是將它們轉換為人民幣計價。”
報導最後強調,在亞洲、海灣國家以及現在的非洲,各國領導人正尋求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以加強區域金融聯繫,降低其對美國利率週期的敞口,穩定匯率管理並實現儲備多元化。在政治層面,這些國家希望減少自身受制於華盛頓制裁和政策變化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正藉此機會進一步鞏固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