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汶的華人社團打算恢復開辦華文學校,傳承華語文文化。

東帝汶的華人社團打算重新開辦已經停辦半個世紀的帝力中華學校,希望可以傳承中華文化,也教大家學中文。中華總商會的會長張芳霞正在跟教育部討論合作,要把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內容放到課程裡面,還打算蓋新的教學大樓跟職能培訓中心,預計要花大約140萬美元,當地的華僑們很願意為了這個計畫出錢。雖然東帝汶的華人社群只佔總人口的2%,但貢獻很大,當地有名的商場跟飯店很多都是華人開的,就算經歷過動盪,他們還是很關心當地的發展。

東帝汶不怎麼多的人口裡,有個人數更少的華人社群。他們堅持著傳承中華文化,也計畫把停辦半個世紀的帝力中華學校重新辦起來,讓中文和中華文化能繼續在當地播種。

推動復辦中華學校的是東帝汶中華總商會會長張芳霞。她說,學校1967年開課,但1975年因東帝汶局勢動盪而被迫停課。當地華社為了讓後代能繼續接觸華文華語,在週末開設語言班。

張芳霞10月14日在總商會辦公室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第一、第二期的語言班,授課的是從中國過來、有教學背景的的商人。他們平時都做生意,只有週末有空。孩子們平日也在學校上課,星期五下午和週末才有空,我們就用這個時間教學。」

若在平日,校舍由教育部借用,供約300名孩童上課。張芳霞說,商會正與教育部商討合作,在教授官方使用的葡萄牙語之餘,也把中文和中華文化元素納入在中華學校教授的課程。

「一定得包含中華文化的元素,因為懂得中文思想、中華文化的人,素質和思想不一樣。」

張芳霞透露,教育部認為中華學校的教育水平和師資都比較到位,希望在中華學校打造模範學校。

中華學校將建新的教學樓,張芳霞也有意增建職能培訓中心,培養旅遊業、電工、電腦、修車等方面的技術人員,填補東帝汶人力資本的不足。教學樓預計耗資20萬美元(約26萬星幣),職能培訓中心則需120萬美元。張芳霞說,當地華僑都願意為工程撥款。

東帝汶約130萬人口中,華社占2萬多人或約2%。當地華僑還有「老僑」和「新僑」之分,老僑指的是已在當地落地生根的第三、第四代華人,以客家人為主;新僑則多指東帝汶獨立後才來的,大多來自中國福建。

張芳霞說,目前約有六七千名老僑,新僑約有2萬人。

華人的傳統習俗在東帝汶也得到保留,如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等節日。當地還有一座近90年歷史的關帝廟,經過二戰及1970年代和1990年代的動亂,沒有遭到人為破壞。廟宇的傳奇色彩,吸引當地的非華人也進廟上香。

雖然只占國家人口的極少數,但東帝汶華社卻有著巨大的經濟貢獻,當地的知名商場和酒店大多由老僑經營。即使東帝汶歷史上經歷數次動亂,他們依然心繫這片土地。

經營東帝汶最大商場帝汶廣場(Timor Plaza)的松葉集團(Jape Group),由已故當地華商葉鋼書創辦。1975年,東帝汶爆發動亂,葉鋼書移居至澳大利亞達爾文,2002年東帝汶獨立後才回到故土,參與投資建設。

松葉集團董事長、葉鋼書的兒子葉富恭受訪時說,當時聯合國結束駐守任務,撤離東帝汶,大多數人都對東帝汶的局勢惴惴不安。但局勢越是如此,葉鋼書就越覺得做為東帝汶商人,有必要起帶頭作用。

「父親覺得我們是本地企業,帶著資金幫忙國家建設,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那時很多人對東帝汶沒有信心,但我們還是開了這座商場。別人看到你投資,慢慢就有很多人帶著資金過來,經濟也就跟著活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