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襲擊伊朗核設施引發中國強烈擔憂
美國襲擊伊朗核設施不僅引發中東局勢升級,也引發中國強烈擔憂。《回聲報》常駐上海記者發表撰文指出:中國最擔心的局面-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已經發生。週日美國三次襲擊伊朗核設施,從而捲入了中東戰爭。中國最為關切的是石油安全,特別是荷姆茲海峽可能被封鎖帶來的油價飆升風險。
美國襲擊伊朗後,中國立即發出“強烈譴責”,認為美國的襲擊行動破壞了對其能源供應和出口至關重要的地區的穩定。儘管中國外交主要呼籲以色列緩解緊張局勢,但中國官方媒體卻將矛頭指向美國,認為美國應對加劇危機負責。
報導指出: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自然將在安理會上發揮作用。週日,北京與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共同提議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呼籲立即停火。
中國是少數能夠同時與伊朗和以色列對話的大國之一,儘管它在德黑蘭更受重視。但其資源有限。由於北京從不介入外部衝突,中國只能滿足於透過外交管道施加適度的影響力。
對於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來說,最直接的風險是石油價格上漲。中國尤其關注荷姆茲海峽的局勢,全球20%的石油和超過50%的伊朗石油進口都經由該海峽運輸。週日,美國敦促中國向伊朗施壓,避免關閉荷姆茲海峽。
另外,中國認為,這次襲擊標誌著美國干涉主義的回歸,這正是中國所憎惡的。襲擊也破壞了中國為穩定該地區所做努力。近年來,中國一直試圖將自己定位為中東地區的中立調解力量,正如2023年努力恢復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時所體現的那樣。
中俄關係:蜜月期正轉變為軍事同盟
此外,《亞洲雜誌》季刊主編及亞洲諮詢網站(Asialyst.com)主筆皮埃爾-安托萬多尼(Pierre-Antoine Donnet)在《回聲報》發表一篇分析文章,為中俄“無上限合作”正轉向軍事同盟,將為全球地緣格局帶來重大影響拉響警鐘。
文章作者指出:自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俄之間的急劇靠近正悄然演變為軍事同盟,這一重大變化可能顛覆全球地緣戰略格局。
去年秋天,美國前副國務卿坎貝爾在布魯塞爾向記者透露了一些震驚世界的消息即:中國正在向俄羅斯提供可直接用於烏克蘭戰場的致命性武器,“使俄軍得以繼續、加強和多樣化其戰爭機器”。 作為回報,俄羅斯向中方轉讓了諸如飛彈與潛艇等高度敏感的軍事技術。這種合作超越傳統的“戰術協作”,已呈現出“根本性戰略結盟”的特徵。
坎貝爾的措辭顯然經過深思熟慮,傳達出中俄兩國希望建立真正軍事同盟的共同意願。儘管當時媒體報導不多,但各國外交官對此早已心知肚明。
文章作者指出:儘管中國始終表示在烏克蘭問題上保持“中立”,卻從未譴責這場戰爭。實際上,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諸多利益,尤其在經濟層面。
在地緣政治層面,中國正利用俄羅斯的相對虛弱,在中亞地區擴大其政治與經濟影響力。這一地區曾長期受蘇聯乃至俄羅斯主導。如今,北京正逐步取代莫斯科,成為中亞國家的新合作夥伴。
更重要的是,在戰略層面,中國成為最大受益者。北京政權利用其與普丁共同的反西方情緒,加大了對西方民主國家的破壞力度。它們本質上脆弱,甚至已經搖搖欲墜。
中俄兩國合力發動攻勢,試圖團結那些對“美國主導地位”抱有敵意的國家。除了北韓、伊朗這兩個臭名昭著的盟友外,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古巴、巴基斯坦以及南非也加入了這一被稱為“全球南方”的陣營。儘管其中許多國家仍對組建反美聯盟猶豫不決,但其態度正在轉變。
中俄正在組成聯合軍事力量
最值得關注的是,在軍事領域,中國和俄羅斯正合併為一支強大的聯合力量。雖然它們的人力資源並非決定性因素,但兩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海、空、天三維戰力投射能力正日益增強。
俄羅斯是全球核彈頭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中國也在過去十年大幅擴充其洲際核飛彈庫存,目標是將其核彈數量提升至1000枚以上。
文章作者最後發出呼籲,要求歐盟睜大眼睛,看清北京的真實面貌,不要再繼續被北京宣傳中的那個“和平、理性大國”的幻象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