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金價飆升,在2025年3月突破了每盎司3000美元的心理關口,並在2025年4月創下歷史新高,這引起了一些投資者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被視為新的「克朗代克」(也就是19世紀末出現的一股淘金熱)。
在這種淘金熱潮中,在情勢不確定、地緣政治緊張或通膨時期,身為貴重金屬的黃金仍然保持著吸引力。然而,從長期投資來看,黃金的表現往往遜於股票等其他資產類別。因此,它可以在投資組合中發揮對沖作用,但把所有積蓄都投入其中……並非明智之舉。
情勢不確定性與利率是驅動金價的因素
黃金供應主要受採礦淘金能力的驅動,而採礦能力又取決於黃金的儲備,因此供應保持相對穩定。黃金價格主要由需求決定。需求主要分為珠寶業的需求(2024年為40%)、科技業需求(7%)、投資用途需求(24%)和各央行的儲備需求(21%)。
美國經濟分析局將黃金歸類為一種金融資產。與其他金融工具不同,黃金不產生現金流,因此其基本價值存在不確定性。這也是著名投資者華倫·巴菲特不願投資黃金的原因。
黃金: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黃金的歷史地位賦予了它在市場中獨特的功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可充當保值的安全避風港。即使在1971年廢除長期以來作為國際貨幣體系基礎的金本位制之後,一些國家至今仍持有大量黃金儲備。
各國央行,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央行,累積黃金的儲備量是進行去美元化進程的一部分。
尤其是其在2022年加速發展,當時美元被用作對俄羅斯制裁的工具,而最近,由於美國加徵關稅的不確定性,這種趨勢也進一步加劇。這些關稅導致國際貿易流量下降,而美元仍然是主要貨幣。
推動黃金需求的另一個因素是實際利率水平。當利率上升時,投資政府債券,投資這種被視為低風險的資產比投資黃金更具吸引力。
為何值得將黃金納入投資組合?
黃金一直以來都因其兩個主要特性而受到投資者的重視:能夠保值提供金主未來的購買力,以及它與其他金融資產的相關性低(甚至為零相關性或負相關性)。
與法定貨幣不同,如果央行多轉動「印鈔機」,那麼幣值也就下降、購買力下降,而黃金被公認為具抗通膨能力。黃金的儲備量是受限制的,除非假設發現了假設中的點金石。然而,黃金作為「通膨對沖工具」的觀點必須要細緻說明以。
為了發揮這一作用,黃金的實際價格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不變。
黃金若要能發揮這項保值作用,其實際價格必須能夠歷久保持穩定。然而,它在短期內(幾年)會經歷大幅波動,並且只有在長期內(幾十年)才會收斂到一個「黃金常數」。這可能會超出投資的地平線。
支持黃金的主要論點仍然是其投資組合保護功能。這一特性源於黃金價格與不確定性水平之間的聯繫。當不確定性增加時,傳統金融資產的價格往往會下跌,而黃金價格則會上漲。黃金主要被視為降低投資組合風險而非寄望其能增加回報率。
實物黃金與紙黃金
投資黃金有兩種形式:實物黃金和紙黃金。投資實物黃金是指直接購買金幣、金錠或金條的方式。這種投資方式讓您擁有一項有形的資產。
但黃金有一些缺點,就是有被盜的風險,它的保管有時需要安全的存儲解決方案(因而帶來相關成本),而且與紙黃金相比,其流動性相對較低。
紙黃金主要包含兩類投資:黃金ETF(追蹤基金)和金礦公司股票。像SPDR黃金股票或iShares黃金信託基金一樣,ETF是一種金融工具,可以讓您間接購買黃金,而無需擔心存儲的問題。
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黃金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投資巴里克黃金或紐蒙特等金礦公司的股票風險更高。它們的表現不僅取決於黃金價格,還取決於許多其他因素,例如:與金礦開採國相關的政治風險、生產成本、礦產的儲備量的經營管理、環境危害,甚至管理決策。
隨著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的興起,黃金作為投資資產的相關性問題也日益凸顯。
比特幣通常被視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替代品,不受國家政治決策的影響。這些特性也與黃金相關,尤其是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時期。正因如此,一些人稱其為「新黃金」。
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諸多差異。比特幣持有者的資訊缺乏透明度,沒有任何有形資產作為支撐——這可能會讓一些投資者感到擔憂——並且在央行儲備中仍然屬於邊緣資產。其價格與全球不確定性的關聯性較低。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間,它並未發揮避險作用。
2025年,比特幣的積極表現與其說是其保護性功能,不如說是樂觀情緒的復甦。簡而言之,比特幣(尚未?)取代黃金成為避險資產。
黃金的困境
從歷史上看,金價大幅上漲之後,未來回報率往往會下降,最終價格會回歸其長期平均水平(均值回歸)。但在結構性變化的背景下,黃金的實際價格現在達到更高的均衡水平也並非不可能。
很難預測這兩種情景中的哪一種會佔上風。如今的投資者面臨著與過去曾經有過的黃金困境。
到目前為止,均值回歸情景已得到證實。均衡點的潛在轉變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推動: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部分去美元化、新興市場央行大規模購買黃金、持續的金融不穩定,或與氣候轉型相關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