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費加羅報》和《回聲報》分別報導了中國降溫過熱汽車市場的打算;《解放報》則關注台灣半導體業在全球相關產業中的關鍵地位可能在關稅影響下受到削弱。
北京欲給過熱的汽車市場降溫
《費加羅報》在經濟版頁刊出報導,披露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車出口迅猛增長的同時,國內市場因激烈價格戰而出現過熱與動盪,導致多家車企陷入困境。面對此一現象,政府打算為過熱的汽車市場降溫。
該報指出:隨著中國電動車大舉進入歐洲、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北京政府正試圖調控過熱的國內市場。過去兩年多來,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數量激增,競爭異常激烈。擁有先進電池技術的比亞迪、吉利等行業冠軍已經取代了國際品牌。然而,在殘酷的價格戰下,多家中國車企陷入困境,甚至出現破產。
為“穩定”行業增長,八個政府部門週末公布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計畫。2025年起,該計畫將年度銷量增速目標限制在3%,即約為3230萬輛,但並未說明實現路徑。據官媒報導披露,相關措施包括“強化成本調查和價格監管”,同時鼓勵創新並支持國內需求。
《回聲報》則在報導相關消息時指出:中國政府在價格戰和出口壓力下推出汽車產業穩定計畫,2025年起,整體銷量增速放緩,但新能源車將保持高增長。措施包括價格監管、鼓勵創新和刺激內需,以遏制“非理性競爭”,同時應對歐盟調查和墨西哥關稅上調等外部挑戰。
台灣半導體行業準備應對美國可能徵收的關稅
《解放報》刊出報導,揭示台灣半導體業因關稅陰影承受壓力,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地位可能受到削弱。
台灣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週五(9月12日)在台北落下帷幕,儘管在人工智慧的推動下,該行業實現了增長,但整個台灣半導體產業正因美國可能加徵高額關稅而面臨不確定性。
報導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盛會之一-今年台灣國際半導體展的氣氛遠非歡欣鼓舞,因為該行業正經歷一段不確定時期。自四月以來,美國商務部啟動了一項調查,以評估半導體、製造設備及其衍生產品進口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官方結果尚未公布,川普就在8月提出了對進口晶片加徵100%關稅的可能性。九月初,他又再次威脅,承諾對所有向美國出口且未在美國投資的半導體行業企業徵收“相當高額”的關稅。
台灣巨頭台積電已提前佈局在美國建廠,從而在政策壓力下受益;但其他中小企業卻面臨巨大挑戰。一旦美國加徵關稅,這些企業將被迫自尋出路。
此外,台灣企業在美國的投資也引發了人們對保護台灣半導體對全球的重要性而形成的地緣戰略的擔憂。台灣的經濟以半導體為主導,對世界其他地區至關重要,它本應可以起到阻止中國入侵的作用。但美國徵收關稅鼓勵台灣技術轉移到美國,將導致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地位出現缺口。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台灣企業在海外發展,能夠增加與西方在經濟上的互相依賴,建立互相依存的關係,對台灣安全是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