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麥隆憲法委員會10月22日宣布,駁回十份選舉申訴,理由包括證據不足或不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根據憲法規定,委員會的決定具有終局效力,不得上訴。外界普遍預期,現年九十二歲的保羅·畢亞(Paul Biya)將再次當選,這意味著他可能執政至接近一百歲。
然而,在首都雅溫得以及北部多座城市,抗議活動此起彼伏。反對派領袖、前政府部長伊薩·奇羅馬·巴卡里(Issa Tchiroma Bakary)宣稱自己才是合法勝選者,並在社群媒體上表示,根據他掌握的約八成選票結果,他獲得了超過百分之五十四的支持。奇羅馬警告說,如果憲法委員會公布「被竄改的結果」,他和支持者將不予承認。
在北部城市加魯阿和馬魯阿,安全部隊與示威者爆發衝突。網路影片顯示,民眾舉著標語、騎著摩托車上街,高喊奇羅馬的名字。一天前,一名教師在抗議中不幸被流彈擊中身亡。出於安全考量,當地大學暫停授課。
喀麥隆政府在全國多地禁止公共集會和摩托車營運,內政部長宣布已有二十名抗議者被捕並移交軍事法庭。官方呼籲民眾保持冷靜,等待十月二十七日的最終結果。
畢亞的支持者批評反對派的自我宣布為「一場鬧劇」,稱他們企圖破壞國家穩定。反對派則指責執政黨壟斷國家機器,限制政治競爭。多年來,喀麥隆的選舉一直被外界質疑缺乏透明度,政治權力高度集中,總統掌控軍隊、司法與經濟資源。
在國際層面,這場選舉的影響超越國內政治。喀麥隆的地緣位置與資源儲備,使其成為中非地區外交與經濟格局中的關鍵國家。經濟上,中國的影響力迅速上升。根據《非洲商業內幕》報導,中國已超越法國,成為喀麥隆第二大出口市場,主要進口石油與天然氣,成為其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
長期以來,法國在喀麥隆擁有深厚影響,但隨著中資項目和貸款的增加,其傳統地位正在削弱。分析人士認為,畢亞政府推行的「向東看」政策,使喀麥隆對中國依賴加深,也重新塑造了該國的對外平衡。
對中國而言,喀麥隆不僅是資源供應國,更是進入中非市場的門戶。港口、公路與電力項目的合作鞏固了中國的存在,也為喀麥隆提供了財政與外交支撐,部分彌補了西方援助的減少。
因此,這場選舉不僅決定喀麥隆未來七年的政治走向,也將檢驗其如何在中法影響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