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宪法委员会10月22日宣布,驳回十份选举申诉,理由包括证据不足或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根据宪法规定,委员会的决定具有终局效力,不得上诉。外界普遍预期,现年九十二岁的保罗·比亚(Paul Biya)将再次当选,这意味着他可能执政至接近一百岁。
然而,在首都雅温得以及北部多座城市,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反对派领袖、前政府部长伊萨·奇罗马·巴卡里(Issa Tchiroma Bakary)宣称自己才是合法胜选者,并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根据他掌握的约八成选票结果,他获得了超过百分之五十四的支持。奇罗马警告说,如果宪法委员会公布“被篡改的结果”,他和支持者将不予承认。
在北部城市加鲁阿和马鲁阿,安全部队与示威者爆发冲突。网络视频显示,民众举着标语、骑着摩托车上街,高喊奇罗马的名字。一天前,一名教师在抗议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出于安全考虑,当地大学暂停授课。
喀麦隆政府在全国多地禁止公共集会和摩托车运营,内政部长宣布已有二十名抗议者被捕并移交军事法庭。官方呼吁民众保持冷静,等待十月二十七日的最终结果。
比亚的支持者批评反对派的自我宣布为“一场闹剧”,称他们企图破坏国家稳定。反对派则指责执政党垄断国家机器,限制政治竞争。多年来,喀麦隆的选举一直被外界质疑缺乏透明度,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总统掌控军队、司法与经济资源。
在国际层面,这场选举的影响超越国内政治。喀麦隆的地缘位置与资源储备,使其成为中非地区外交与经济格局中的关键国家。经济上,中国的影响力迅速上升。根据《非洲商业内幕》报道,中国已超越法国,成为喀麦隆第二大出口市场,主要进口石油与天然气,成为其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
长期以来,法国在喀麦隆拥有深厚影响,但随着中资项目和贷款的增加,其传统地位正在削弱。分析人士认为,比亚政府推行的“向东看”政策,使喀麦隆对中国依赖加深,也重新塑造了该国的对外平衡。
对中国而言,喀麦隆不仅是资源供应国,更是进入中非市场的门户。港口、公路与电力项目的合作巩固了中国的存在,也为喀麦隆提供了财政与外交支撑,部分弥补了西方援助的减少。
因此,这场选举不仅决定喀麦隆未来七年的政治走向,也将检验其如何在中法影响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