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总统要做的「台湾之盾」到底是什么?
目前台湾拥有爱国者、天弓、标准、刺针等多种防空飞弹系统,防空飞弹密集度更排在世界前三,是毋庸置疑的「飞弹岛」。那为何赖清德总统仍在国庆演说中宣示要增加军费加速打造「台湾之盾」?
根据风传媒报导,台湾之盾其实是从体系整合的角度出发,即「感测器到射手(sensor-to-shooter)」要完成整合的概念。举例而言,以后不见得是爱国者的雷达发现后由爱国者飞弹打,也可以由天弓飞弹接战,以此形成一个网状化的整体防空概念。
由空间概念来看,从大概打10公里左右的近迫野战防空系统例如刺针飞弹,一直到中空、高空、高高空,必须建立有层次的防空拦截,目标对象上也要有所区分,例如来的是战机、飞弹、无人机,要有不同的拦截手段。也就是说,从体系整合、层次的防空拦截、区分目标对象这三个面向,来形成绵密且完整的防空网。
另外,台湾现在低空、中空这块都有,但于高空跟高高空方面也还要再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有共同图像的概念,才能去分辨倒底是谁、并判断用什么武器接战。
也就是说,台湾之盾并非是要再单独打造出一套新的系统,而是要将现有的防空网进行整合,让未来不论自制还是军购的飞弹,都能纳入。但根据军方人士表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牵涉到国产、美制等各个系统的技术,要整合并非一蹴可及,但现在AI的发展快速,是有利于整合的。
现有飞弹系统整合有待加强
事实上,台湾的防空能力在全球上也已经是名列前茅。像是台湾新竹乐山的铺路爪长程预警雷达,其侦搜范围几乎涵盖整个东亚,故有「东亚之眼」的称呼。他能在飞弹点火后几秒之内就察觉异常,帮台湾争取6到8分钟的预警时间。
在拦截系统上,台湾则拥有爱国者三型、天弓三型、NASAMS,以及刺针飞弹和海军的海剑二,组成中高空和低空的分层防线。各型防空飞弹总数更超过六千枚。
不过,就如前述在飞弹系统整合上则有待加强。例如乐山雷达和天弓等系统间,仍需人工来做资料传输,导致延长反应时间。更可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错失了拦截的黄金时刻。
低空威胁的防御不足
再来,台湾在低空威胁的防御部分目前仍不足。根据东森新闻6月特别报导,中国不只在沿海一带福建与浙江部署数百枚的短程飞弹,近期更频繁派遣水面舰艇进到台湾海峡中线附近,24海浬内的军舰可以携带800枚的垂直发射飞弹,这表示三分钟之内就可能打击到台湾西部所有的空军基地。这样所谓的「贴海袭击策略」让台湾的雷达和飞弹阵地面临极短的反应时间压力。
飞弹拦截成本过高
台湾目前防空飞弹防御分为,低空防御交给刺针飞弹、中低空则由NASAMS负责、中高空由爱国者三型以及国产天弓二型处理,最高空则交由国防部最新公布的新型强弓飞弹。
不过,这样的系统在面临大量廉价的无人机和火箭弹时将会非常吃力。因为爱国者飞弹一枚就要价400万美元、国产的天弓也要5000万台币,大约为170万美元。便宜一点的刺针飞弹,单发仍要价8万美元。若要以这些高价飞弹来拦截成本只有几百美元的无人机,在面临一波饱和式的攻击下,台湾防空资源将被迅速消耗殆尽。
目前,台湾国防部已在9月向行政院提出「不对称作战及作战韧性特别条例草案」,总金额的规模将破兆元,并以7年为期做跨年期的预算编列。这笔史上最高的特别预算,除了包含打造防空网台湾之盾,还有多项是与台美军事合作有关,包括在台建立155炮弹自动化生产线丶美台合作生产各式无人载具以及可反制无人机的火箭弹等。
而这笔预算编列当然也受到关注,立委担忧是否会排挤到其他预算。主计处则在15日受质询时回应,地缘政治变动之下,赞成加强防御力量,会妥善安排资源分配,毕竟国防经费要成长是一定的趋势。同时,政府在资源分配上,会妥适排列优先顺序,像治水、灾防、民生与经济建设仍属最优先项目。